Beckon
台灣最近的「一中承諾書」事件,讓人質疑各大學涉及承諾書的決策者的智慧在哪裡。
學術自由
教育的使命是傳授知識與能力,幫助每一個人充分發揮天賦才能,透過自我實現來促進社會的共同利益。有充分的學術自由,教育機構的師生才能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研討不同的議題;才能找出持續變化中的社會共同利益的內涵與實現的方法。學術自由是為了共同利益而生,不是為了任一教育機構或任一教員的利益。
教育包括政治議題的討論
學術界探討有爭議的議題、尋求化解爭議之道是正常的,也是義務。教員在討論議題時,只要清楚的區分客觀的事實與主觀的見解,闡述討論自己的見解是無可厚非,甚至是應該的。
台灣絕大部分的人民反對與中國合併統一。但如何維護台灣的自由民主及獨立自主仍有相當的爭議。教員在課堂上與課堂外,討論兩岸關係及如何維持台灣的民主自由,對如何建立台灣內部的共識會有極大的助益。中生如能參與這討論,即使他們所說的只是中共的官方立場,也會讓台灣的師生更了解兩岸關係的癥結所在,並進而尋求化解之道。因此,學校承諾不談統獨,顯然侵犯學術自由,違反國家的共同利益。以它只承諾「不談一中一台,不論及台灣前途和台灣獨立」並不違法,來辯解承諾書的簽署,是將教育的使命及學術自由不當一回事。
醉翁之意不再馬
根據外媒的報導,中國在台灣有監視中生的機制。中國知道在言論自由的台灣,中生喜歡閱讀在中國被禁的書籍,喜歡看火花四射的政論節目。即使他們就讀的院校不談兩岸問題,中生也無法避免體會到台灣的民主、接觸到台完灣的民意。簽署一中承諾書對避免中生受到台灣的影響效益很低。避免中生被台灣的自由民主「汙染」,不是中方要求承諾書的目的。
在從前戒嚴時代,學術界不談政治是為了避免被國民黨視為異己整肅。在今天的台灣,學術界討論有爭議的政治議題或對之發表意見,已不是禁忌。台灣七十多所大學院校簽署承諾書,或許不是來自「一中」心態,也不是為了中生所繳的學費;而是戒嚴時代不談政治的禁忌遺毒導致這些院校同意在課堂上「不談一中一台,不論及台灣前途和台灣獨立」。但它剝奪了居絕大多數的其他學生的權益。簽署這種承諾書等於間接同意只談一中,已非單純的學術交流。況且中國處處逼迫台灣接受一中原則。同意只談一中,等於同意幫助中國逼迫台灣就範,同意幫助中國剝奪台灣人民的自由民主,是助紂為虐。簽署這種承諾書不是心另有所圖,就是失去智慧。理應受到全民的批判與譴責。
避免重蹈覆轍
教育部調查承諾書事件後的結論是學校有缺失但沒違法,且不會公布簽署承諾書學校的名單。結論公布後,簽署承諾書的學校再度重申它們本就沒違法,是政府的規範不明確,才讓學校無所依循。這是卸責之詞。如本文指出的,學校簽署承諾書不是心另有所圖,就是「智障」。政府的規範再明確也無法預測到中國將來所有的要求。規範仍然需要解釋、分析及判斷,而讓學校繼續有推託卸責的藉口。
教育不是為了培養「服從」。教育必須培養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及坦然承擔決定的後果的態度。教育機構如果自己都不願思考、判斷、決定及承擔,而將責任推給政府,如何教導學生。避免承諾書事件重演的唯一方法是要求教育機構將所有與中方簽署的約定攤在陽光下,讓全民檢視。這樣,教育機構的決策者才會謹慎的三思而後行.才會維護台灣的學術自由及台灣人民的共同利益,才不會再度「失智」。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