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 11 月, 2024
Google search engine
Home台美人物UCSD台灣研究中心 引領「台灣研究」邁新頁

UCSD台灣研究中心 引領「台灣研究」邁新頁

(記者林蓮華/聖地牙哥報導)近年國際關注台灣問題局勢抬頭,為促進台美學術合作交流,甫於5月6日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成立的「台灣研究中心」(Center for Taiwan Studies)隆重開幕,該中心主任廖炳惠教授在正式營運即將滿月,日前強調台灣研究學術範圍無限寬廣,他將以三F-「Frame(框架)、Field(領域) 、Find(尋找)」的新方向,致力開拓多元跨領域、跨族裔的議題研究,終極目標期盼以該中心模式,提供「種籽」經驗及SOP標準作業程序,協助美國其它知名學府接力複製創設「台灣研究中心」,期盼有朝一日研究台灣亦能成為顯學。

左起:駐洛杉磯經文處台灣書院簡德源主任、教育組藍先茜組長、UCSD 台灣研究中心廖炳惠主任、Pradeep Khosla校長 、紀欽耀處長、Elizabeth Simmons 副校長、Nancy Guy 副主任、科技組陳嘉元組長、藝術與人文學院Cristina Della Coletta 院長。(駐洛杉磯經文處提供)

緣起-陳秋山博士捐贈500萬美元

UCSD得以成立台灣研究中心,故事源頭要從台灣的川流研究講座說起,川流基金會董事長李華林博士捐贈50萬美元,籌備2年後終於在2009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設立「川流台灣研究講座教授」(Chuan Lyu Endowed Chair in Taiwan Studies) 聘請原任台灣清華大學廖炳惠教授赴美就職。

台灣研究中心前身由川流基金會董事長李華林聘請「川流台灣研究講座教授」開啓。(取自台大校友會)
陳秋山博士伉儷是台師大傑出校友。(取自台師大校友會)

期間過程有賴於當時該校精神科傑出終身教授莊明哲鼎力協助成立;當年大家共識川流講座教授的設立與先前由莊明哲教授主導成立的「台灣研究基金」,合併形成美國台灣研究的一個重心。

直至2021年5月,同為USCD校友的太平洋生物科技公司創辦人暨聖地牙哥台美基金會首任董事長陳秋山博士允諾向該校藝術與人文科學部(Division of Arts and Humanities)捐贈500萬美元,以捐款分為五年提供,每年100萬元,建立一個「台灣研究中心」,介紹擴大和加深對台灣和台美人的研究。

在疫情波及動盪後,2022年11月計劃啓動,這筆珍貴的禮物預估將對全美亞太地區和台灣學術研究做出巨大的貢獻。

紀處長代表國科會主委吳政忠頒贈賀狀予UCSD 台灣研究中心主任廖炳惠。(駐洛杉磯經文處提供)

2023年5月6日「台灣研究中心」開幕儀式,駐洛杉磯經文處紀欽耀處長帶領相關團隊,向USCD 的Pradeep Khosla 校長、Elizabeth Simmons 副校長、藝術與人文學院Cristina Della Coletta 院長、「台灣研究中心」廖炳惠主任和Nancy Guy 副主任,以及捐贈成立「台灣研究中心」的陳秋山博士及夫人陳如賓致賀。

紀處長還代表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博士頒贈賀狀。他表示,「UCSD 台灣研究中心」成立,使台灣研究的發展邁入新的里程碑,足以讓UCSD在台灣研究領域居於領導地位。

追溯當年,莊明哲教授在2006年發起成立募集台灣研究基金的初衷大願,經2023年陳秋山博士伉儷的慷慨解囊終於「台灣研究中心」開幕,17年的漫漫長路,鄉親長年的願夢,終於開花結果。

廖炳惠主任提出三F-「Frame、Field、Find」研究新方向。(記者林蓮華攝)

以「三F」引領台灣研究新方向

廖炳惠教授本身是台灣文學、歷史研究巨擘,但執掌台灣研究中心後,要研究什麼台灣議題呢? 廖炳惠明確提出三F-「Frame(框架)、Field(領域) 、Find(尋找)」的方向奠定研究基礎。

首先,他要打破只研究文藝歷史範疇的刻版印象,傾向於「跨界整合、縱橫理論」的方向,既要橫向整合不同領域,縱向從古今史觀跨到現代潮流,雖然專注在台灣及台美人兩方面,但議題是不受框架限制,包羅萬象。

涉及「框架」他舉例,有幾位在台灣受過教育,使用台灣研究者成果的美國學者,他們思考反而與台灣學者大相逕庭,跳脫台灣人傳統思維的框架,能不落窠臼轉義帶來新思維,將台灣放置在一個更寬闊的研究框架之中,成功取得創新再製的研究脈絡。他以Iam Rowen的著作「One China, Many Taiwans」為例,幽默地筆觸談台灣與中國問題,反而受到主流重視及好評。

所以,創新框架談的是方法論的問題,跳脫過去獨裁政權掌控歷史敘述的話語權,破除以往遮蔽我們視野的束縛,納入更多國際性、比較性、區域性等研究的視野,台灣研究會變得活力四射,涵蓋的範圍可以從歷史、政治、文化、經濟、科技,無所不談。

「跨領域」的目標,在於結合不同的領域甚至不同族群、族裔來進行區域整合與比較研究,是個台灣研究值得推薦的新研究方向,雖然勢必會花費數倍心力在收集資料,然而一旦再脈絡化,細節的重新組合,都可以激盪新的火花。

廖炳惠舉例,正在研究關注全球民主的變化,進行民意普查。在國科會及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的協助下,研究台灣與民主世界反對運動的看法;尤其,台灣受到中國威脅首當其衝,中國在民主國家引起反感加劇,形象節節敗退,所以研究台灣與跨族裔之間,對待民主漸受中共威脅的認知及反應等題目的民意調查,未來公佈調查結果,有助於台灣如何應對與中國的台海關係,也有利於泛太平洋研究,國際處理台灣或南海問題等探討的依據。「尋找」這意味著從微小的事件或新的敘述方式,找到突破發現新的研究議題。

他舉例,明年將與台師大合作,在美舉辦兩個夏令營;第一、台灣有許多優秀的科幻小說作者,將引薦與主流砌磋交流。第二、留法導演陳慧齡將以拍攝紀錄片「給阿媽的一封信」的模式,培育台美人年輕一代志願者紀錄家族記憶的故事。

廖炳惠主任手指後方建築物的樓層6月「台灣研究中心」將正式搬移進駐。(記者林蓮華攝)
廖炳惠主任盼能積極在美培養台灣研究人才,得力助手簡浤洋(左)及陳境馥(右)。(記者林蓮華攝)

聚焦台灣與台美人研究

從疫情趨緩至解封後,2022年1月份開始,他們也進行一系列專題講座和研討會,分別有「台灣1971年轉型發展」演講、「21世紀脈絡下的台灣電影」、「香港等地中國血汗工廠紀錄」、「台灣的道教信仰」;而Paul Pickowicz博士的研究是最了解「中國文革真相」座談主講「未來前途在台灣」的看法;研究「馬祖外島的島民變化」討論從過去的反共基地轉變與中國密切關係的影響。

2022年4月,關注在因應中國局勢變化「台灣與美國關係的變化」座談會,台灣國際地位明顯提升,台、美、中三方變化對台灣民眾的影響。

另外,聚焦台美人第一代和第二代台美人的相關研究。例如,海外聲援民主運動,從美麗島事件到台灣民主化進程等諸多議題。由於現階段許多美國國會議員比以往更關心台美人,所以與他們積極交流,也能為台灣創造相對開放的空間。

當然為擴大宣傳台灣文化,介紹傑出的台灣作家和音樂家,定期放映台灣電影和舉辦新書發表會,以及拍攝台美人紀錄片,都是推展台美兩地文化交流的基本功。

值得一提的是,由鄭寶鼎博士創辦的「台美史料中心」,收集1970年代至今的一些台美社團人士捐出的刊物、文獻及音影檔,留下台美人珍貴的族群歷史,當初整理及歸檔就已是龐大工程,在鄭寶鼎去世後,家族決定將該中心全部移交給該中心,為承繼其遺志,該中心一直繼續整理擴充並將之數位化收藏,然後每月向外界公開進度報告。

廖炳惠為深入台美人研究,陸續將與全美各地的台灣會館聯繫,除了紀錄過往當地歷史,對於各地會館的會務及傳承台美人第二代的發展,都將收集紀錄,作為台美人研究的資料。

UCSD終身教授莊明哲最早募集「台灣研究基金」為中心之濫觴。(取自台大校友會)

在莊明哲教授、錢煦院士、Paul Pickowicz博士、Richard Madsen 博士、David Jordan 等多人顧問協助。廖炳惠認為這些活動旨在推廣台灣和接軌全球化觀點,該中心也通過這些活動展示積極推廣台灣研究成果的努力。

全美創設台灣研究中心的願景

UCSD台灣研究中心目前將在該校人文研究所的大樓6樓有自己辦公室,並共用可容納50人的小禮堂,以利未來講座場地使用,等待整修完畢將於6月近期搬入,接著會招聘2-3位專業專職人員,正式大展鴻圖。
廖炳惠主張當務之急,最好能把台灣研究擴及至大學校園,再和美國的學術研究連結起來,而且要吸引更多的學生而不只是亞洲學生或台美人才,對台灣議題發生興趣。

從台灣研究的基礎來看,台灣還有許多沒有充分使用的資源,值得循思變化,從全球的視角切入再做連結。

至於台灣研究要在全美成長茁壯,廖炳惠等人築構一個大願景,是讓「台灣研究中心」在全美各大學府立足,而UCSD將成為一粒「種籽」,會把所有經驗製成一個SOP的標準程序提供給有興趣設立的學府參考複製,「遍地開花」是終極夢想。當然,這些都是要聚集台美人有心志士對台灣的關懷與熱愛,以實際行動,同心協力完成這項使命。0602

RELATED ARTICLES
- Advertisment -
Google search engine

Most Popular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